Month: May 2013 Page 1 of 2

另類解讀 wine label

header_3Ijku_600x0

葡萄酒,顧名思義,瞻其貌相,不過是一些用玻璃瓶子裝著用葡萄製造的含酒精汁液。至於用上什麼葡萄品種,葡萄種在哪裏,過程用上什麼釀酒方法等額外資訊,早期需由釀酒師及庄主向登門造訪的酒客娓娓道來,從燃點友情開始,慢慢培養一撮忠心「粉絲」。經由這種方法愛上葡萄酒的不乏歷史名人,其中表表者便是美國自由宣言的作家,譽為「美利堅建國之父」的杜馬斯.謝費遜 (Thomas Jefferson)。300多年前,這位第三屆美國總統為了研究如何於美國釀製高質素的葡萄酒,慕名遊訪舊世界酒區。1787年他到訪了法國波爾多,深深愛上了這區的作品,回國前訂購了許多及後於1855年分級中成為波爾多梅多區一級庄的干紅。一批「謝費遜」波爾多1787年波爾多干紅,陳舊啞色的酒瓶上除了用白油草草寫上1787,謝費遜的名字簡寫 Th J 和酒庄名字外,基本就是用來辨認瓶中物是什麼,決談不上設計。那個年代,酒標不過是纏於瓶頸的一片小字條,要不就是酒堡的實物描摹圖,另附上酒庄名字和年份。那個時候,酒標還沒有成為葡萄酒給予酒客第一印象的「臉孔」。

「謝費遜」波爾多1787年波爾多干紅

隨著社會及科技發展,出口市場的擴大,酒庄除了需要利用酒標向酒客提供不可不知的資訊外(依循各區法例要求而包括的資訊,如酒精度等),也愈依賴酒標設計來得到酒客的注意。酒庄跟酒客的距離逐漸拉遠,酒標成為了庄客間最直接的溝通渠道。隨著時間發展,酒標設計也衍生了一堆有關形象提昇,營銷及市場定位等的理論。葡萄酒市場學其中一個用來評估酒標好壞的方法稱作 shelf test。繼續使用酒標作為葡萄酒的「臉孔」這個比喻,shelf test  不就是一場選美會,看誰是「最上鏡小姐」。現代選美標榜內外兼備,但到底是先外後內,在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日常葡萄酒的酒標策略多先以貌取勝,再以平穩的質素取悅一班「姻脂客」。酒標於是多了一層功用:搏君一笑的一紙粉臉,不失娟好,內涵一般,還是會有拜其石榴裙下之眾。

來自南澳Barossa Valley的「八婆」葡萄酒

這場酒標「變臉術」最教我著迷的地方,是藝術跟酒標的結合。為酒標添上藝術色彩固然與市場營銷有關,然而大部分情況,把藝術跟葡萄酒拉上關係跟庄主的修養及個人喜好有關,酒界眾所周知,把藝術元素加進酒標上的先峰是位於波爾多波亞克區 (Pauillac),於1973年成為1855分級制度的一級庄木桐庄 (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木桐庄在1924年開始在酒標上編印不同畫家為其創作的畫作,每年例必引來一回業界討論,以市場角度看,這還真算是利害的一著。有人大概會說,木桐庄在酒標揉入藝術元素,這難免使藝術沾上了一點「銅臭的商業味」,猶以2008年委託中國畫家徐累的綿羊畫作,惹來委託中國畫家是為了討好日益重要的中國市場,最備受爭議。個人覺得,以這個葡萄酒界無人不識的酒庄來說,其商業心機實在不該被過分放大。與其看為商藝兩不相容,不如以推廣藝術及普及認知的效用來看,藝術家所得到的額外知名度及曝光絕對不少,謂之相輔相承不算過分。順帶一提,木桐庄於本年六月完成堡壘翻新工程後,會對外開放新建的藝術畫廊,永久展覽曾編印於該庄正牌干紅酒標的名師畫作。

Pont des Arts 2010 波爾多「趙無極」酒標限量葡萄酒系列

又,由瑪歌庄總經理兒子 Thibault Pontallier 和法國年青企業家 Arthur de Villepin 創辦的 Pont des Arts,剛於香港推出限量葡萄酒系列,酒標用上剛過身的中國畫家趙無極的畫作。他們把藝術跟葡萄酒揉為一體的手法絕對算得上前衛,一系列葡萄酒完全不強調葡萄品種或葡萄田的實際位置,來自波爾多的兩瓶干紅分別簡述為「左岸」,(Rive Gauche)「右岸」(Rive Droite);來自勃艮地的也沒有選上頂級 Grand Cru 的葡萄田。細問之下,當然能知道葡萄酒的釀酒細節,但很明顯看得出兩位「醉翁」之意不在「酒」。從我跟 Arthur de Villepin 寥寥幾句的對話間,我大概明白到他們的用心。刻意以藝術為先,Pont des Arts 系列的葡萄酒基本上是一個文化遊戲,看酒客能否連繫畫作的意境和葡萄酒的風格,從而成就一個同時滿足五官的體驗。上周我被邀到這麼一場酒和畫的「燈謎會」,頗感驚喜,特別覺得所選的趙無極1959年的油畫作最能視像化2010年波爾多右岸的風格,猶勝其他組合。為葡萄酒文化添上跨範疇(例如視覺藝術,音樂,文學等)的美學欣賞,這是一個漫長但有意義的旅程。

解讀一個酒標並不限於辨識多種外語;鑒賞揉合藝術色彩的酒標,是一場追逐意境的遊戲。把葡萄酒看成一種生活態度,這種態度叫「在乎」。我喝的不止於一口美酒,吃的不止於珍饈,看的不止於酒標上的一堆文字及顏色,「在乎」成就你我看穿物事的表面,看出萬物形而上之的奧妙,是為領悟出文化的真髓。

Photo credit:

1. www.wine-searcher.com

2. William Koch

3. R Wines

4. Pont des Arts wine

喝一口CHANEL NO. 5

marilyn-monroe-chanel-no-5
近年興起一股葡萄酒熱潮,不少人趨之若鶩去報讀葡萄酒課程,去學習品酒。然而,葡萄酒跟一班新酒客的距離,始終存在一層來自極端不平等的隔膜。那種極端不平等來自大家不免把喝酒的人分為兩大類:「專家」和「不懂」的人。
以下情況司空見慣:三五知己吃飯點酒,席上有位對酒略懂一二的,大家紛紛請她這位「專家」挑酒。她問大家有沒有甚麼喜好,大家都說她挑的一定是好的、是對的,所以都沒有意見。酒到了,不論點的是丹寧豐碩的年輕波爾多左岸或輕巧果濃的意大利Sangiovese紅酒,大家都喜歡。
假如有人這時候插嘴道:「這左岸固然是好,但現在喝實在太年輕了,我個人喜歡ready to drink,果味香馥的紅酒,像來自意大利東北的便好了。」這話的效果很明顯,這位新來的「專家」取代了負責點酒的那一位,同時點出了今日葡萄酒文化的一大弊病:我們缺少了一份接受意見交流的精神。「專家」和「不懂」的人之間,沒有包含「純粹有意見」的一類酒客。
選酒,其實跟選擇一款自己喜歡的香水相像。香水,是每一位女生都不怕各持己見、各挑所好,能達到和而不同的一個舶來文化。喜歡Bvlgari Omnia Green Jade的清幽的女生,不會認為喜歡Dior J’adore的馥甜的女生比她優勝,喜好不同只是個人風格的演繹。把香水分拆為前中後調來形容,可跟品酒筆記中記述酒的聞香及味道的方式相提並論,描述以外,最重要的是明白到每個人的鼻子和舌頭對個別味道的敏感度都不一,並無絕對的對與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並有信心講出來,這才是重點。把選香水的心態伸延到選葡萄酒上,這是品味的延展,更重要的是,這是自信和個性的表現。我喜歡Chanel no.5,愛喝波爾多右岸2000年Angelus的出品,我就是我。
Photo credit: Marilyn Monroe for Chanel no. 5 (www.graziadaily.co.uk)

超級女人「味」

121016_EXP_PeopleDrinking_0

男女之爭今日屢聞不鮮,男女平等的論調不過在近100年始提倡,落後歐洲現代思想的搖籃──文藝復興時期600多年至久!我是一位熱愛葡萄酒的女生,每次去餐廳用餐,儘管服務生察覺負責點酒的是我,他們端着葡萄酒回來侍用的時候,總是「自然地」跑到男方那邊,由男方品試。我很幸運,同行男生通常指示服務生給我倒一杯,由我來作最後決定。作為女性,在一個幾百年來皆以男性意見為主道的世界尋找自己的路,一份自信決不可少。可幸的是,其實科學理據也站在女性陣營,女性的味覺及辨味能力較男性好,這可是經由科學驗證的事實!

Supertaster,我敢說這個詞語在飲食界形同「Superman」,指的是一小撮因天生蕈狀乳突(fungiform papillae)(多分布於舌尖和舌側)較濃密而味覺特別敏感的男女。多年科學研究得出,女生成為Supertaster的機會較男生高。美國BBC新聞報告指出,一行「Superwoman」又以亞洲、非洲及南美裔的女性為主!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前主席Linda Bartoshuk是一名研究味覺的權威女科學家,她為好奇的女生們提供了一個簡易方法,去辨別自己是否supertaster,我姑且跟大家分享一下:
1. 到超市或焙烘店找藍色食物色素,回家後把色素塗在舌頭上。
2. 對着鏡子用放大鏡小心察看自己的舌頭,你會看見一些最長直徑為1毫米,顏色偏淺的圓圈。這些便是蕈狀乳突,它們是裝有味蕾的構造。
3. 在舌頭中間分隔線選定一個直徑6毫米的圓形範圍(大概是打孔機一個小孔的大小),數一下這個範圍裏有多少個上述淺色的圓圈。
4. 如果你有35個或以上的話,你大概是一個supertaster。
其實,我並不提倡男女在能力上作過多的爭辯,畢竟品味及實力並不是用來吹噓或理論的材料。優勝劣敗終看一個人的努力,這才是真正的平等。管你是男還是女,光靠與生俱來的優勢或小聰明是走不遠的。幸好我熱愛的,跟我努力做好的是同一事情,cheers!
Photo Credit: www.slate.com

Page 1 of 2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y Anders Norén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