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嵐的遊園驚夢


四分之一亭


香港藝術中心繼續探索當代藝術與現代社會間微妙的關係,帶來一連兩場反映社會面貌的當代藝術展。旗艦展覽 “Of Human Scale and Beyond: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 由著名新加坡策展人陳維德助陣;碎瓷、黑雲、斗室,讓觀者耳濡目染藝術如何融入現代都市的節奏中。上周六開展的《林嵐合作社– 織織復織織》展示香港藝術家林嵐以香港為背景所創造的作品;傘布、木板、麻雀枱,讓觀者親身感受現代都市的縮影如何呈現於藝術中。

林嵐決意為觀展者導航,化身場刊文字會眾,數幾十載獅子山下的軼事。回望大觀園物事變遷,猶如一摺遊園驚夢。八十年代至今製衣業從興旺步入式微,燈火長明至人去樓空,《遊園》 滋味在心頭,「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她導我遊園,著我細味時代變遷,新舊交替,物是人非,咀嚼當代改朝換代的意思。及後我徘徊在驚夢處,夢中停留在一個靜止的時空中,我思考林嵐用來建構她的社會縮影所用的幾個基本素材:回收傘布是都市人的思想,棄止的麻雀枱是趕不上社會進步的遺物,燈泡是社會的智庫,石墨劃痕是逝時的刻度⋯⋯他們以不同狀態呈現人前,綻放各轍觀念,砌出一個現代社會千變萬化的意識形態。

以林嵐重覆使用的素材回收傘布為例子,觀展者可循著傘布如何被她靈活運用,去探索背後蘊含的意義。《四分之一亭》 的回收傘布用上數十款花紋和顏色不同的布絮,大小不一,「織織復織織」後形成一角色彩班斕的避雨所。《修練營》 的回收傘布明顯用上較小樣式,蝶紋、碎花、波點,縫起一個密閉的私人空間。如果亭和修練營是集體社會的縮影,一幅又一幅的傘布是不同個體的獨立思想,亭下孕育的和營中罩護的是什麼樣的思維模式,反映的是怎樣的社會?這是傘布在無聲中給我提問的問題。

在我眼裏,林嵐摹塑的不只是一個專屬香港的歷代故事,她的作品琢磨著年代更替的過程中千古不變的哲學性問題:我們拷問過去的意義,我們反問現在的價值,我們疑問自己對未來的幢景。這些不解之題不因進化和變遷易改,可以說是人文社會中永恆的謎題。藝術家得以跨時空覓得知音,取決於他能否捉穩人對「一己的存在」長存的那點不安,那點在乎。把這種發自人性深處,牽動大眾思緒的感覺提煉出來,注入作品之中,把無形之念化為有形之物。如是者,藝術家窮一生追摸無形無盡的永恆,頑抗有形有盡的存在,求於萬變中找到那一丁點 — 如蒙娜麗莎微笑般 — 的永恆。

一夕遊園,浮沉於林嵐的《一片天,一片海》,澄藍處懸掛著《半天吊的月亮》,聽 《嵐造林》 淙淙流水,《兩扇窗,一陣雨》 中靜觀浮生炎涼百態,在 《四分之一亭》 下看 《四分之一城市風景》,換一回看透餘下四分之三的驚夢。一回驚夢,得林嵐批准踏上刻著國際人權宣言的鵲《橋》,冷看浮世的爭權角力。還是歸隱至 《修練營》 中,再味 《遊園》,欲唱「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我嚐藝術,獨愛嚼食其髓後,反哺一點個人體會的味道。

林嵐合作社 — 織織復織織 日期及時間: 19/01/2013 – 07/02/2013  由 10:00 am 至 8:00 pm 場地: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分享|Share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