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人和酒評人,與大家較熟悉的饕客或時下十分流行的美食博客一樣,四者俱為奄尖之士,愛好每事挑剔一番。樂評人在挑那女高音有否在理應一口氣唱完的樂句中段換氣,酒評人在細嚼葡萄酒中單寧質感,饕客在研究每道菜式能否做到原汁原味。
酒評及樂評的起點俱為客觀的分析,把技藝交融的美物先拆成數個可分析的客觀元素來看,恰像證券分析中的「由下而上」(bottom up analysis)分析法。及後綜看整體表現,對比同水平之作的表現及水準,仿如「由上而下」(top down analysis)分析法。前方後法互補,兼顧藝術的「絕對美」(absolute beauty)及「相對美」(relative beauty)。
簡單點來說,選美比賽中,大家津津樂道的是那組神奇的絕對數字「三圍」,我相信36:36:36 跟 36:24:34之間,大家會毫不猶疑地選後者了吧。有些年份,也許找不到符合科學的黃金比例的佳麗,那麼相對下外表酷美的才女還是那位憑梨渦淺笑迷倒眾生的小妮子更好看?琴棋書畫詩酒花敦重敦輕?這是相對的,也看個人喜好口味。最後誰得后冠,評判需前後兼顧,找出那才貌兼備的女生。評審方法如何五花八門,最終還得依循人性愛美之道,方能服眾。
一眾男士對選美的妙齡少女評頭品足,饕客們七嘴八舌評哪家魚蛋好吃,此等話題易於大眾間引起共鳴和討論。這當然要看講者經驗豐儉,所言是否有理,然而話題為大眾受落的根本還不過是「食色性也」的體現,飲食和男女之談順理成章成為了講者與聽者的共通語言。近日一位來自印度的音樂大師Samir Chatterjee這樣評論為何大部分不明白印度古典音樂:A language makes sense to people wh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音樂和酒的語言,並不如美食和男女般「與生俱來」,但只需要花點努力掌握基本,後造訪這兩片文化秘境, 自是不同滋味。
跟學語言一樣,學音樂和酒可循有關課程學習,多接觸所學習的東西,無師自通也不難。大家在學的時候都曾接觸音樂的語言,謂之樂理。那曲式及和弦之談也許曾經悶昏了不少同學。然而,假如當時老師能教一眾男同學早點頓悟懂鋼琴的男生,才華洋逸,直教天下女生迷倒之道;又或是選用半首當時大熱的流行曲作入門和弦分析的課例的話,大家感到物有所用,課堂也變得趣味橫生。
基本酒評的標準猶以英國WSET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的systematic approach較廣為人知。那是一個很好的bottom up analysis的方法,讓寫評人根據葡萄酒的顏色,聞香中的味道及濃度,喝下去嚐到的味道及口感等先進行一個客觀分析。然而,那款酒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估計不會是因為它「酸度中等,單寧稍強,顏色偏寶石紅…」吧?簡單者,那瓶教人繾綣的美酒鶴立雞群。複雜者,穩據心中首位的美酒,難不成是想當年紅顏知己在自己生日那天拿來的佳釀?耳聽依人鳥語,細啖一口頂級牛排,唇沾一抹醉人的紅,Louis Armstrong的C’est si bon餘音裊裊 ﹣ 所謂品味人生,源自人生經歴中極致的五官享受。
正因如此,我評葡萄酒和音樂,喜歡溶入人性化的比喻。且祟尚由淺入深,喜歡一時嚴肅,半刻默趣。葡萄酒中的聞香中除了鮮美菓香外,能否找到來自一點皮革和雪茄的醇香,猶如隨著歲月增長而來的「男人味」?聽樂句間接洽是否順滑但不欠俐落,歌者能否字正腔圓但仍能抒展滿腔深情,仿如描摹那千萬女生渴求的完美求婚,情節不獨教一己歡悅,經典中不失獨特?
愚以為一班登上「鍳賞家」殿堂之列者只不過是窮一生找尋美的化身的凡人。美的極致是抽象的。然而,人生之一大樂事不正是與抽象之最 ﹣愛情,打交道嗎?那些年你我或曾認同:「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卻是我人生的味道。」那麼我請諸君在情海追逐以外,也請不時抽空浸淫於名劇和芳醇中,細嚐箇中花樣年華的味道。嚼出一點味道後,別吝啬文字,起碼在社交頻道上分享一下吧。
Kommentare